四月城乡桃李笑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
古来孝子怯清明,千里驱车祭故人。
心中当有哀思情,鲜花一束亦是奠。
文明祭扫树新风,家亲健在多感恩。
时至清明,天地明朗,草木葱茂,山河大地一片清新。作为兼具节日和节气双重身份的清明,各地风俗活动很多,但扫墓祭祖、慎终追远依然是清明的核心。
清明祭祀祖先、寄托哀思,追思亲人,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保留下来的习俗。几千年来,这种习俗代代传承下来,成为家风的一种重要表现。从最初的放鞭炮、烧冥钱,到今天的墓地植树、鲜花寄思、网络祭奠等,我们感受到时代发展给祭扫习俗带来的文明变化。但无论祭扫方式如何变化,清明祭扫一直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被传承下来。不管是远在他乡的游子,还是在家辛勤劳作的人们,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缅怀逝去的先辈。潜移默化中,凝聚了家庭的力量,升华了家族的感情,有益于良好家风和家训家规在铭记中得以传承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字典里,家风就是家规,家规亦是家风,二者交相映衬,互为表里。当我们以感恩的心踏上清明的路,用节俭、文明的祭扫方式来追思先人,孩子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一次特殊的家风教育,家风也在言传身教中得以代代传承。
俗话说,“祭而丰不如养之厚”。说的就是晚辈应在亲人生前尽心地关爱和照顾他们,多一些生前感恩和关爱,少一些逝后攀比和浪费,厚养薄葬其实才是真正的孝道,值得传承的家风家规。
新时代、新气象、新作为。作为党员干部,让我们携起手来,带头弘扬和传承优良家风家规,倡导移风易俗、文明祭奠、低碳祭扫,用实际行动引领清明祭奠新风尚。